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心内二科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发起的DCB-BIF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4 16:37:53 

近日,我院心内二科寿锡凌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团队发起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DCB-BIF临床研究成果在TCT大会发布。此项研究成果的发布在介入心脏病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如何攻克冠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也是“左主干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会议(CBS)”持续研究的内容。冠脉分叉病变的复杂程度全球分层标准主要依靠陈绍良教授2015年建立的DEFINITION标准,它将分叉病变区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类型。为了逐步确定DCB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DCB-BIF研究首先从简单分叉病变入手,纳入了784例患者,且均首先采用即兴边支补救术,即在主干血管先置入支架后如果分支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立刻进行随机分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1年时靶病变失败发生率,对照组是常规耐高压的非顺应性球囊。分支球囊成形术后如果存在B型或C型夹层、TIMI血流小于3级,则是置入支架的适应症。该研究在四个国家展开,再次实现了100%随访,无患者失访。

结果表明,DCB可以显著降低靶病变失败率,这主要得益于其显著降低靶血管心肌梗死的作用。由于简单分叉病变术后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比例极低,因此DCB没有显示出减低TLR的作用。这提示未来需要再在复杂分叉病变人群中继续探索。

DCB-BIF的研究结果同日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杂志,并由JACC杂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专家讨论会。CRT大会主席Ron Waksman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DCB-BIF研究成果是陈绍良教授和寿锡凌教授为攻克冠脉分叉病变带来的又一“开山之作”。该研究设计完美、零失访、统计学分析方法先进、所得结果详实,为介入医生判断是否可以采用DCB治疗恶化的分支血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揭示了DCB未来的应用前景。

(介入术流程图)

(研究实施的过程及观察终点图)

(经过1年的随访,两组主要及次要终点结果图)


您是第 个访问网站的!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 必赢线路检测3003:版权所有

地 址:主院区: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 | 邮 编:710068 电 话:029-85251331

西咸院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泾渭大道南段5000号 | 邮编:712038 电话:029-968120

传 真: 029-85236987  |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5003741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727号